关于文化自信主题的好词好句、论点对策等申论和面试素材梳理
好词好句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3、要从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4、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发展需内外兼顾。
5、“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下好文化振兴这盘“大棋”,就要走出文化自信之路,让传统文化为自信增一分底色,让对外交流为自信增一分亮色,让传播方式为自信增一分特色,才能筑牢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开头
从故宫文创“华饰等风来”,以古画创作为灵感,借传统元素体现衣着服饰的艺术美;到科幻新作《流浪地球》,用宇宙灾难为基调,借特效动作展现留恋故土的文化美;再到出海网剧《白夜追凶》,凭正能量传播为蓝本,借曲折剧情突出英雄人物的价值美。在一部部现在文化作品火爆的背后,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文化自信的别样体现。因此,牢筑文化自信,让文化因创新而生机,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发展。
促进文化发展内需,不忘本来。泸州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陷于手艺濒临失传的窘境;京剧作为国粹却在青少年中鲜为人知,少有人热爱,这些都是对本来的淡忘与忽视。相反的,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坚定自身的文化优势,不仅为桂林吸引游客,更为桂林文化锦上添花;中国舌尖上的美食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挖掘中华各地代表美食,看似只是将美食吃进人们的嘴里,却更是将每种美食背后的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正式对经随文化的坚持与传承,中华文化才得以绵延不息。不忘本来,坚持四个自信,传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精髓文化,方能促进文化发展。
论点:
1、传承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挖掘并创作更多高水准、高制作的文化产品,让传统借流行燃起燎原之势。
eg.故宫博物院携手腾讯,举办的“古画会唱歌”比赛,选取了十幅经典古画,是集绘画、音乐、科技的统一展示。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eg.北京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隆重开幕,展览破纪录的近千件文物,首次复原壮丽的天灯、万寿灯,让文物走出深闺大院,为大家所了解、共享。
2、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eg.孔子学院的脚印遍布全球,中国春节以崭新而充满中国味的方式在外国被喜爱追捧。
eg汉语桥
3、深厚的文化自信,归于创新传播方式。
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要主动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欣赏口味。
eg.《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新网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意境美。
为文化产品注入创意与情感,使其“火”起来。
eg.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为文化注入情感,更能让文化亲润人的内心。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相继推出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使文化创意产品更有温度地传递故宫风貌。那些曾在故宫里生活过的“人的故事”也成了文创产品灵感的来源,如见识过紫禁城“学霸”康熙学贯中西的勤勉学习态度后,设计师将西洋时钟与东方日晷相结合,制作出“日晷计时器”,有趣有情感,贴近生活,也更好地传播了文化。
eg.《哈姆雷特》以中国戏剧模式登上法国舞台,赢得中外热烈反响;《长城》以好莱坞制作标准,赢得中外合作的关注。
问题:
1、国人对“洋节日”的过度沉迷,对外来文化的过度追捧,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崇高的解构,对价值的否定,对传统的蔑视,就是不折不扣的崇洋媚外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陷入困境。泸州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陷于手艺濒临失传的窘境;京剧作为国粹却在青少年中鲜为人知,少有人热爱。
3、许多城市面临“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渐渐失去了文化光辉。
4、文化遗产遭破坏。上海石库门弄堂中曾经的界碑或淹没于角落,南京城南沧桑的过往,往日的辉煌不在,只留下城南遗址......传统文化正在遭遇破坏,急需保护。文化要想发展就要进行保护。传统文化不被保护,就如同大厦失去基了根。